档案文化 > 红色记忆

一对革命伉俪的红色传奇

——记湖北省阳新县革命烈士潘涛和女英雄贾春英

作者:岳 果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18-04-11 星期三

????每到一年一度的清明节,湖北青年潘平都会以自己的方式追忆他的烈士爷爷潘涛与革命奶奶贾春英。

????在革命岁月里,潘涛与贾春英相识、相爱。当潘涛为革命献身后,贾春英归隐乡里,独自将烈士遗孤抚养成人。村民们没有想到,这位看似平凡的老太太竟是与组织失联多年的中共早期党员。潘涛和贾春英的后人也没想到,烈士牺牲74年后,他们还能收到一纸《革命烈士证明书》。

????历经多次走访、求证,一段被岁月长河湮没的革命往事终于浮出水面。

青年潘涛画像 龙翔 绘
红军时期贾春英的画像 龙翔 绘

潘涛转战湘鄂赣

????潘涛于1912年出生在湖北省阳新县陶港镇潘彦村,他的父亲是乡村教师,潘涛自幼熟读四书五经。1924年,他参加了福寿书社,接受了“剔除陈腐读新书,走出学堂闹革命”的思想,成为阳新地区的进步学生之一。1926年底,潘涛加入福寿区农民协会。

????1927年初,毛泽东在武汉主持成立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在应招入学的800余名学生中,潘涛的名字赫然在列。然而,随着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公开叛变革命,阳新的革命形势,同全国一样急转直下。潘涛在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了一个月,不得不提前返乡,以教师的身份为掩护向民众传播革命思想。

????潘涛的孙子潘平介绍说,他很小的时候,家中显眼位置摆放着一张破损严重的照片。照片上,爷爷潘涛一袭中山装,站在一个圆拱门前。照片下方印有“1927年”“武汉”和“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几个字。那是他关于爷爷的最初印象。

????1930年7月,潘涛加入中国共产党。从这一年起,潘涛历任红三师第七团文书、红十七军文书参谋、红十六师团部营长,参加历次反“围剿”战争。1935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转入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潘涛率领一支游击队,在湘鄂赣地区英勇作战。1937年国共合作后,湘鄂赣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一团,东进抗日。

“双枪春姐”贾春英

????1927年,15岁的贾春英加入中国共产党。她小小年纪就学会了骑马和双手持枪射击。当年,贾春英跃马扬枪,名震湘鄂赣。“双枪春姐”的雅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许多健在的红军战士都还记得。1930年起,贾春英开始从事妇女工作,有时负责10多个县。她还曾是阳新邻县大冶“双枪老太婆”原型人物焦子英的上级。

????潘平告诉笔者,奶奶讲得最多的就是她和彭德怀并肩作战的故事。当年,敌人疯狂“围剿”时,彭德怀多次派贾春英去侦察敌情。为攻克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彭德怀命令贾春英赴当地建立秘密联络点,侦察敌人军事布置情况。彭德怀故意激将,说:“你个女娃子,敢不敢去?”贾春英果断回答:“谁说女子不如男?我保证完成任务!”后来,贾春英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并受到彭德怀的夸奖。

????作为闻名湘鄂赣的女英雄,贾春英成为不少红军指战员追求的对象,有的领导还帮她牵线搭桥,但她把组建家庭看成是工作的拖累。

????不经意间,潘涛走进了贾春英的视线。在艰苦的革命斗争中,贾春英心中爱情的种子悄然萌芽。他们同龄,又是同乡,一见如故。在数次战斗中,平时少言寡语的潘涛杀敌英勇,给贾春英留下了深刻印象。并肩作战于血与火的岁月中,两颗年轻的心越走越近。不过,那时他们只是生死相依的战友,从未谈及嫁娶。

????潘平说:“奶奶常给我讲她和爷爷战斗的故事。奶奶喜欢打游击战、伏击战、运动战,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有时在深山躲起来,半个月不露面,等敌军驻扎下来,她再带兵去偷袭。所以,敌人都称她为‘土匪婆子’。奶奶说,爷爷跟她不一样,就是剩下他一个人也要打,非要战斗到死不可。”

????1934年10月,当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时,湘鄂赣苏区转入艰苦的游击战争。1936年10月初,在护送一批物资返回湖南省平江县黄金洞时,贾春英突遇国民党军队埋伏,她见情况紧急,立即开始烧毁随身携带的文件。正在这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与贾春英一起执行任务的彭一湖突然用枪指向她,厉声要她命令部队不准抵抗,交出身上文件。

????平江县三市镇黄金村老人余柘生是这次战斗的亲历者之一。据他晚年回忆:为防止贾春英反抗,彭一湖向贾春英脚踝开了一枪,贾春英怒不可遏,倒地顺势回了一枪,击中彭一湖左手。这时,叛徒手中的枪又响了,子弹擦着她的头皮飞过,头顶鲜血直流,她旋即晕倒在地被捕。

????在狱中,无论面对诱降,还是遭受血淋淋的酷刑,都没能让贾春英屈服……

一纸家书成遗书

潘涛的遗书

????1937年底,贾春英终于获释,走出监狱大门时,奉中共党组织指示前来迎接她的正是潘涛。在潘涛的护送下,他们来到平江县嘉义镇,贾春英重新回到中共党组织的怀抱,留在新四军平江通讯处工作。经过磨砺之后,贾春英和潘涛的爱情也成熟了。

????1938年,贾春英与潘涛结婚。不久,贾春英有了身孕。1939年冬,组织上考虑到她的身体状况,派她回阳新做情报工作。当时阳新已被日军占领,地方势力各霸一方。贾春英一边为抗日游击队提供情报,一边期待着孩子的诞生。

????1940年2月,贾春英与潘涛的儿子潘兴嵩呱呱坠地。随后,贾春英通过内线向潘涛传递喜讯,但她迟迟没有收到丈夫的回音,直至潘涛牺牲的噩耗传来,贾春英肝肠寸断……1940年初,日伪向鄂东南抗日根据地发动攻势,疯狂进攻新四军游击队。潘涛随通山中心县委活动,率领游击队以大幕山为依托,以金水河流域为战场,不断袭击日军。3月,金水河一带百姓屡遭日寇欺凌,潘涛率游击队击毙多名日寇,但夜里却遭到对方偷袭。经过5天5夜的激战,日寇损失巨大,游击队也只剩潘涛一人,但他依旧奋勇抵抗,最终壮烈牺牲,年仅28岁。残忍的日军将他的头颅割下来,挂在河边的树上示众。

????后来,贾春英辗转收到潘涛临别时写的家书,这才知道丈夫曾过家门而不入,没看一眼从未谋面的儿子便以身殉国。原来,贾春英生下孩子不久,潘涛率部抗日途中曾在家乡阳新筠山短暂驻扎。尽管与亲人近在咫尺,他却没有回家。部队开拔时,他书信一封与妻作别。信中字迹工整,苍劲有力,既有革命者于抗战烽火中“倭寇不除,谈何家全”的毅然决然,也有为夫为父者对亲人的思念和牵挂。谁承想,这封家书竟成遗书!

????吾妻春英:

????此次率队途经家乡,驻扎筠山,与亲人咫尺之遥,本想下山到家探望汝和未满月儿子,然刚接上级电令,队伍连夜开拔转移,急赴抗日前线。倭寇践踏我国河山,苏区许多同志为国捐躯,其中不少是汝熟悉之同志,吾与队友化悲痛为力量,急赴前线杀敌,倭寇不除,国无宁日,谈何家全?尔现身在后方搜集情报,因妻曾是我党领军人物,无容嘱咐,吾安然与心。抗战胜利之日,就是我返家之时。特命警卫员捎来一信并携带物品以慈(兹)慰籍(藉)留存是幸。

????潘涛

????夜临别匆匆于筠山

一世忠诚无愧党

2014年8月6日,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潘涛为革命烈士的《革命烈士通知书》。

潘平在细阅爷爷潘涛当年写给奶奶贾春英的家书

????潘涛的牺牲对贾春英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可她没有向命运屈服,立誓要将孩子抚养成人。从1940年起,贾春英一面抚养孩子,一面继续从事情报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贾春英由于在狱中被敌人打折过的腰越来越直不起来,她决定辞职回乡。在陶港镇潘彦村,许多老人都知道贾春英“闹过革命”,但并不了解她和她丈夫那段英勇壮烈的烽火岁月。

????自此,贾春英像村里其他妇女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从没享受过红军失散人员待遇,从未向组织提出任何要求,坚持不要国家抚恤金,不吃政府救济粮,完全自食其力。在潘平童年的记忆里,奶奶常年穿着补丁叠补丁的衣服,每天佝偻着腰上山干活,靠卖柴、卖菜的微薄收入支撑一家生计。“要说与普通人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奶奶身上因为枪伤和国民党牢狱之灾时留下的疤痕,和她脸上的皱纹一样多。”潘平心疼地说。

????潘平记得,他小时候家里穷,有亲戚提出让奶奶找组织要些待遇或抚恤金,奶奶严词拒绝:“我能活下来,就是享受了最好的待遇。我们国家目前还不富裕,让组织去帮助有需要的困难群众吧。那些在战争中牺牲,甚至家破人亡的革命同志,向谁要待遇?他们许多人牺牲时只有十七八岁,有的连姓名都没留下来。我们当年闹革命,只是为了让穷人有饭吃,为了让大家能获得平等自由,不是为了当官,也不是为了金钱,所以老百姓才拥护我们共产党,我们才能胜利夺取政权,解放全中国。”潘平说:“这是奶奶的选择,她一生无怨无悔!”

????1984年3月18日,贾春英带着对丈夫潘涛的怀念,在家中平静离世,带走了一生的传奇,享年72岁。贾春英弥留之际,潘平一直陪伴在奶奶身边,看着她佝偻的身躯和满身伤痕,不由得感叹:15岁就开始为民族独立、人民幸福奔波征战,她这一生,从不炫耀功绩,从不计较待遇,唯有满身伤痕为她英雄的一生留下不可磨灭的注脚。

????2014年8月6日,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潘涛为革命烈士,并请黄石市人民政府向潘涛后人颁发了《革命烈士证明书》,给予抚恤优待。

????9月30日下午,喜讯传到阳新,潘涛的后人热泪盈眶,尽管那时距离烈士牺牲已过去74年。潘平含泪告诉笔者,共和国没有忘记为中华民族抛头颅、洒热血的先烈,令他与家人感到欣慰。

????革命战争年代,千千万万的英雄儿女前赴后继,为人民解放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潘平说,把先辈留下的红色基因传承下去,是对他们最好的怀念!

???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8年4月6日 总第3203期 第一版

 
 
责任编辑:张雪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