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 专访

久经沙场显雄才大略 暮年壮志怀如山父爱

——访黄克诚大将之女黄楠

作者:特邀撰稿人 杨晓玲 宋冰梦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17-07-25 星期二

????“一生复何求,少逢国危,坚信马列,青年从戎,毕生尽瘁,幸得见中华民族光荣屹立;即死无憾矣,仰不愧天,俯不怍人,国运日兴,人才辈出,惜不随全党同志再尽绵薄。”此挽联为黄克诚的夫人唐棣华所题,寥寥数语道尽了这位开国大将厚重的一生。黄克诚,南征北战数十载,投身革命一甲子。笔者有幸采访到黄克诚大将的女儿黄楠,听她讲述她的父亲以及那一代共产党人在荆棘遍布的革命道路上的求索与抉择。


?
将帅档案
????黄克诚,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军事家。1902年10月1日出生于湖南省永兴县。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参加了湘南起义,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12师35团团长、红3军团师政治委员、第5军政治部主任、红3军团政治部代理主任,中央军委卫生部部长,红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等职。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第5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新四军第3师师长兼政治委员,苏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等职。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东北民主联军副司令员兼后勤司令员、政治委员,中共冀察热辽分局书记兼军区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第2兵团政治委员等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湖南省委书记,湖南省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总后勤部部长、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军委秘书长,国防部副部长,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6年12月28日在北京逝世。

坚定信仰跟党走

????1922年,黄克诚考入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这所学校是当时湘南革命活动的中心,毛泽东也曾到该校了解建党情况,并发展了一批中共党员。在这里,黄克诚第一次读到《共产党宣言》,从此,这本小册子成为他的指路灯。“父亲曾问过我们:‘你们读过《共产党宣言》吗?’我说读过。他问我读了几遍?我说读过七八遍。他却告诉我们,他这辈子读了100多遍,革命遇到困难时读,身处顺境时读,遭受打击时也读。要为全世界的无产者打出一片天下,这就是他的理想。”黄楠在接受笔者采访时首先说起了黄克诚大将的理想,“父亲小时候家里穷,丰年勉强度日,灾年只能借债。父亲6岁时,他的一个姐姐因为生病而悬梁自尽,这就是穷人家无以为继的生活。后来,父亲发现不只他一家如此,整个中国,饿殍遍地,他想改变这个国家,也开始思索自己今后的道路。”1925年,黄克诚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坚信,这条路能使中国摆脱贫穷与落后,能让贫苦工农翻身过上好日子。

????入党后,黄克诚人生中的每一步,从未动摇过自己的信仰。1927年,国内情况急转直下,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马日事变、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接连发生,大批共产党人遭到屠杀。而此时,年仅25岁的黄克诚,已升任北伐军团政治指导员。“父亲那时一个月的工资是100多块大洋,已足够养家。他一个农家子弟,没钱没势,一边是看得见的安稳生活和可能升官发财的前途,另一边却是随时面临杀头危险和不知何时才能实现的理想。”黄克诚最终选择了后者,离开旧式军队,独自到武昌寻找中共党组织。功名利禄,他弃之如敝屣。因为自始至终,他都把自己视为无产者,而“无产者,在革命中失去的只是枷锁”。

捕捉先机有谋略

????大革命失败后血的教训,使黄克诚在痛定思痛后养成了凡事思虑周密、行事谨慎的工作作风。此后,他屡次在重要关头为我党我军提出过极具战略眼光的建议。

????红军长征时期,黄克诚担任红3军团第4师政委。红军强渡湘江时,第4师担负掩护红军主力和中央纵队过江的重任。黄克诚和师长张宗逊指挥第4师浴血奋战三昼夜,成功完成掩护任务后,却一直没有接到上级的撤退命令。眼看着部队伤亡越来越惨重,敌人即将合围,黄克诚心急如焚。在果断分析形势后,他对坚持要等撤退命令的张宗逊说:“你迅速指挥部队撤离,如果错了,一切我负全部责任。”两个小时后,敌人合围,第4师在黄克诚的正确决策下安全撤离,避免了全军覆没。

抗日战争初期,黄克诚(左一)同邓小平(左二)、傅钟(左四)等在一起。

????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背景下,红军主力于1937年8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并在国民党的干预下取消了政治委员制度。同年9月,时任八路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的黄克诚到115师检查政治工作时发现,部队作风明显下降,军阀主义等不良习气有所滋生。经过多次调查与座谈,黄克诚分析出部队作风下降的原因,除了受国民党部队影响外,更是因为政治工作遭到极大削弱。因此,他果断建议:立即恢复红军的政治委员制度,并在我军内部展开反对军阀主义的斗争。最终,毛泽东等领导人采纳了他的建议。我军内部的军阀主义很快得到遏制,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得以保存,我军在抗战期间发挥了极强的战斗力。

?
1945年9月28日,新四军第3师师长兼政委黄克诚关于执行挺进东北任务的部署命令。

????而在1945年8月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之后,黄克诚又一次捕捉到绝佳的战略机遇。他察觉到蒋介石以和谈之名、行内战之实的阴谋,果断上书毛泽东,建议我军抓住国民党大部队尚在后方,一时来不及接管东北的时机,迅速开赴东北。9月23日,黄克诚按照中央指示率领新四军第3师从苏北淮阴出发,经过两个多月的急行军,跨越5省,徒步到达东北,抢占了战略先机。

掌管后勤显睿智

????“我曾问过父亲,在苏北的时候,根据地如此封闭,跟外界接触少,离中共中央又远,您如何对当时的抗战形势和国际形势做出准确判断呢?父亲说,有很多懂外语的学生从南京、上海来到根据地,他便组织这些学生每天收听日本、美国、德国、苏联、英国的广播,然后把重要的新闻记录、翻译,再编成简报。他通过每天阅读这些简报,关注着世界局势和中国的抗战形势,思索着共产党人能够做些什么。”在苏北的5年,黄克诚勤勉而谨慎地处理着各项工作,这为他之后在各地开展工作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1952年,父亲被调回北京,负责全军的后勤工作,他上任后的一件大事便是主持修建营房。由于当时筹措到的资金非常少,父亲便采取了‘包产到户’的办法,把钱分给各部队,让他们自己建营房,若有节余,可自行处置,若是不够,也不再补发。有一天,父亲的一位老部下来找他,说分到的资金根本不够用,父亲劝说许久也没有效果,最后只好半开玩笑地说:‘你若实在觉得我分配得不科学,不如我们互换一下,你替我来分配,我替你去安排建营房,我保证1个月之内把你的营房建设好。’老部下听了,也不好意思再说什么。父亲建议他发动部队中的能工巧匠,自己动手,脱坯、烧砖、修营房,这样可省下不少钱。按照父亲的建议,他们的营房顺利建了起来。”

????黄克诚的远见卓识并非一日练就,正是在苏北无数个日夜的苦心经营和对错综复杂局面抽丝剥茧的分析,使他对抗战局势的变化与发展了然于胸,才能在后期抓住最佳时机,敢于“亮剑”,提出进军东北的建议。而修建营房时,作为一个决策者,黄克诚在做决策之前早已将各方因素考虑周全。长期的积累最终转化为近乎直觉的洞察力与判断力,成就了一代名将的深谋远虑与睿智果敢。

言传身教爱深沉

????“我们家的整体气氛或许更接近知识分子家庭,学习的氛围很浓,却没有官气。一方面,父亲并不跟我们讲一些革命的大道理,也极少说要求我们在政治上进步之类的话;但另一方面,父亲对我们的影响又是极深的。父亲办公室后面有一个小书房,里面存放着大量的图书,从唐诗宋词到马列经典应有尽有,我在那里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对军事文学最初的兴趣便是源于那些外国军事将领的回忆录。”比起家长式的权威,黄克诚更注重给儿女提供自己成长的平台,没有过多的说教,却总能让孩子们感受到他的身教。

1950年,黄克诚与家人在湖南合影。前排中为黄楠。

????作为父亲,黄克诚的教育方式像是一种润物无声的浸透。即使是在黄克诚处于人生低谷时,面对子女,“他从不说自己的委屈,总是饶有兴致地跟我们聊起国家建设,谈他在报纸上看到的新技术。我学习的是物理专业,他还与我讨论李四光的理论能不能在中原为国家找到更多的石油。”说到这里,黄楠颇为感慨,“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我儿时敬佩的那些共产党员其实就在眼前:在任时,踏实为国家做事;离开工作岗位后,心里想的仍然是国家。”

????在这个大家庭中,四个儿女皆有所成。

????在采访结束前,黄楠提到了高尔基笔下的《丹柯》:有一个古老的部落被别的种族赶到了一片大树林中,树林里没有阳光也没有路,族人们迷失在森林里。此时,领路者丹柯打开自己的胸膛,拿出心脏,高高举在头上,他燃烧的心照亮了一条路。族人最终顺利走出树林,丹柯却倒下了。“我很喜欢高尔基写的结尾:‘充满了希望的快乐的人们并没有注意到他的死,也没有看到丹柯的勇敢的心还在他的尸首旁边燃烧。只有一个仔细的人注意到这个,有点害怕,拿脚踏在那颗骄傲的心上……那颗心裂散开来,成了许多火星,熄了……’初读这个故事时,我并不是很懂。直到1974年再次见到父亲时,我才真正明白这个故事。也正是这个故事,让我真正懂得了父亲,懂得了那些为民族解放、国家富强而奋斗的革命者,他们付出不求回报,他们会被人遗忘,甚至他们留下的‘火星’也会被当作可怕的东西,但他们却给人类带来了充满光明和幸福的未来。”

????文中所示档案为解放军档案馆藏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7年7月21日 总第3095期 第一版

 
 
责任编辑:王亚楠(实习)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